新闻动态
引言:《资治通鉴》中的处世密码
“鉴于往事,有资于治道”,《资治通鉴》这部史学巨著,犹如一座蕴藏无尽智慧的宝库,司马光以编年体的形式,将 16 朝 1362 年的历史风云徐徐展开,不仅记录了朝代的更迭、政治的兴衰,更蕴含着无数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 。“不作垢业,不立芳名,元气浑然,圭角不露,方是智者所为”,这句箴言虽未直接出自《资治通鉴》原文,却与书中所传达的道家思想、中庸之道一脉相承,指引我们在复杂世事中前行的道路。在现代社会,人们往往在追名逐利中迷失自我,在功过得失间患得患失,而重温这一古老智慧,或许能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衡,领悟处世的真谛。
何为 “不作垢业,不立芳名,元气浑然,圭角不露”
(一)字面解读
“不作垢业”,“垢业” 即恶事、坏事,意味着智者不会去做违背道德、法律和良心的行为,坚守行为的底线,不沾染污秽之事 。“不立芳名”,并非是拒绝好名声,而是不刻意去追求名声,不将获取名声作为行事的目的,不沽名钓誉。“元气浑然”,“元气” 可理解为人的精神、生命力和内在的本质,“浑然” 则表示完整、纯粹的状态,指人保持自身精神与生命力的纯粹,不被外界的繁杂所干扰,内心质朴、本真 。“圭角不露”,“圭角” 原指圭玉的棱角,比喻人的锋芒、锐气,是说智者不会轻易显露自己的锋芒,为人处世低调内敛,不张扬。
(二)深度剖析
从古代圣贤思想的角度来看,这一理念与道家的 “无为” 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道家主张顺应自然,不刻意干预事物的发展,“无为而无不为” 。智者不作垢业,不立芳名,是顺应内心的道德准则和自然的规律,不被外在的功名利禄所驱使,不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,让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。同时,它也契合儒家的 “中庸” 之道。“中庸” 强调万事万物都应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与和谐,避免走向极端。智者元气浑然,圭角不露,在为人处世中不过分彰显自己,也不过于退缩,以平和、稳重的态度对待生活,不偏不倚,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和谐,既不随波逐流,也不特立独行,这种处世哲学,是一种对自我内心的坚守,也是对外部世界的尊重,它帮助人们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安乐。
智者的 “不作垢业”:坚守道德底线
(一)历史故事
在《资治通鉴》的历史长河中,有这样一位坚守道德底线的人物 —— 杨震。杨震在东汉安帝年间担任荆州刺史,他素以公正廉洁、刚正不阿著称 。在任期间,他发现了才华出众的王密,出于对人才的爱惜和为国家举荐贤能的责任感,杨震毫不犹豫地向朝廷举荐了王密,王密也因此被委任为昌邑令。王密对杨震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,一直想找机会报答。在一个月黑风高、四下无人的夜晚,王密怀揣着十两黄金,偷偷来到杨震的住处。他小心翼翼地将黄金奉上,低声说道:“黑夜里,无人知道,您就放心收下吧!” 王密本以为这份厚礼会让杨震欣然接受,毕竟这是他表达感恩的方式,而且在那个官场上暗流涌动、贿赂之风时有发生的时代,这样的行为似乎并不罕见。然而,杨震却严词拒绝,他一脸严肃地说:“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,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?” 杨震的话语掷地有声,犹如一记重锤,敲醒了被利益蒙蔽双眼的王密,让他羞愧难当,急忙收起金子,灰溜溜地离开了 。在面对金钱的诱惑时,杨震没有丝毫动摇,他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,不为私利所动,这种清正廉洁的品质,在当时的官场中如同一股清流,难能可贵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坚守,也为后世树立了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。
(二)现实映射
在现代商业社会中,坚守道德底线同样是企业立足的根本。以华为公司为例,在全球通信技术竞争激烈的环境下,华为始终坚守诚信经营的道德底线,不参与不正当竞争。在技术研发上,华为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坚持自主创新,不断突破技术难题,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产品和解决方案 。面对美国的无理制裁和技术封锁,华为没有选择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技术或市场优势,而是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,积极应对挑战。华为的 5G 技术领先世界,靠的不是投机取巧,而是多年来对技术研发的执着追求和对道德底线的坚守 。这种坚守不仅为华为赢得了全球客户的信任和尊重,也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,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标杆。相反,那些为了短期利益而放弃道德底线的企业,往往难以长久发展。曾经的三鹿奶粉,因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,严重危害婴幼儿健康,这一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,不仅让无数家庭遭受痛苦,也让三鹿这个曾经的乳业巨头瞬间崩塌,从市场上销声匿迹 。这一案例深刻地警示着我们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坚守道德底线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,一旦失去了道德的支撑,企业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。
智者的 “不立芳名”:低调谦逊的力量
(一)历史典故
曾国藩,这位晚清时期的风云人物,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,可谓功高震主 。他手握重兵,湘军势力如日中天,朝廷上下对他既倚重又猜忌。然而,曾国藩深知 “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” 的道理,他没有居功自傲,而是选择了低调谦逊。他主动裁减湘军,以此向朝廷表明自己并无谋反之心,消除了朝廷的疑虑 。在日常生活中,曾国藩也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。他虽身居高位,却从不以权势压人,对待下属和同僚,总是礼贤下士,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。他还时常告诫家人和子弟,要戒骄戒躁,不可炫耀自己的功绩和地位。正是这种低调谦逊的处世态度,让曾国藩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得以善终,不仅保全了自己和家族的声誉,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他的家书、家训,成为了人们学习为人处世和修身齐家的典范,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,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和学习 。
(二)现代启示
在现代职场中,过度追求名声容易让人陷入浮躁和虚荣的陷阱。比如,有些员工为了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,不惜夸大自己的工作成果,贬低他人的贡献 。这种行为或许能在短期内获得一些关注和赞誉,但从长远来看,却会破坏团队的和谐氛围,降低同事之间的信任度,最终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。相反,那些低调谦逊的人,往往能够脚踏实地地工作,默默地积累经验和能力 。他们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追求虚名上,而是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,为团队和公司创造价值。这样的人,虽然可能不一开始那么引人注目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的实力和贡献会逐渐被大家所认可,从而赢得更多的机会和尊重 。在社交场合中,低调谦逊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。一个总是自吹自擂、炫耀自己的人,很难赢得他人的真心喜爱和尊重 。而那些懂得倾听他人、尊重他人的人,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和信任 。他们不急于表现自己,而是以平和的心态与他人交流和互动,在分享和帮助中,收获真挚的情感和宝贵的人脉资源 。
智者的 “元气浑然,圭角不露”:内敛的处世智慧
(一)古代案例
在《资治通鉴》中,唐朝的郭子仪堪称一位深谙 “元气浑然,圭角不露” 之道的智者 。郭子仪一生历经唐玄宗、肃宗、代宗、德宗四朝,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,是唐朝的中兴名将,权倾朝野 。然而,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功绩和地位而骄傲自满,目中无人。相反,他为人处世极为低调谦逊,对待朝廷中的官员和身边的下属,都非常宽厚仁慈 。有一次,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与升平公主发生争吵,郭暧一气之下说出了 “你仗着你父亲是皇帝吗?我父亲还看不上皇帝的位子呢!” 这样大逆不道的话 。公主听后,深感屈辱,立刻跑回皇宫向父亲唐代宗哭诉 。按照常理,郭暧的这番话足以构成谋反大罪,全家都可能受到牵连 。但唐代宗并没有因此而治罪郭暧,他深知郭子仪的为人和对朝廷的忠诚,只是淡淡地说:“儿女们在闺房中的争吵,不必当真 。” 郭子仪得知此事后,惊恐万分,他立刻将郭暧捆绑起来,带到皇宫向唐代宗请罪 。唐代宗不仅没有怪罪郭子仪,还安慰他说:“不痴不聋,不做家翁 。儿女们的事,何必在意 。” 郭子仪感激涕零,回家后对郭暧进行了严厉的教训 。在这件事情中,郭子仪没有因为自己的功劳而与皇帝对抗,也没有对儿子的行为进行袒护,而是以谦卑的态度面对皇帝,以严格的家教约束家人,这种不张扬、不跋扈的处世态度,让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得以善终,也让郭家在唐朝的政坛上保持了长久的荣耀 。
(二)现代生活应用
在现代社会,保持平和心态,以内敛智慧解决问题同样重要 。在工作中,当与同事发生意见分歧时,不要急于争辩,更不要针锋相对,而应该保持冷静,以平和的心态倾听对方的观点,然后再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。比如,在一次项目讨论会上,小李和小王对于项目的执行方案产生了不同的看法,小李认为应该采用 A 方案,而小王则坚持 B 方案,两人各执一词,互不相让,气氛一度紧张 。这时,经验丰富的老张站了出来,他首先肯定了小李和小王的积极态度和认真思考,然后分别分析了 A 方案和 B 方案的优缺点,最后提出了一个综合两者优点的新方案 。老张的做法不仅化解了小李和小王之间的矛盾,也让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。在生活中,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,也不要轻易动怒,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。比如,在交通拥堵时,有些人会因为着急而不停地按喇叭、抱怨,甚至与其他司机发生冲突,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,还会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更糟 。而聪明的人则会选择保持平和的心态,听听音乐,放松心情,耐心等待交通恢复畅通 。这种内敛的智慧,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,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,更好地解决问题,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。
如何修炼成为这样的智者
(一)自我反思
自我反思是修炼成为智者的关键一步。我们可以定期进行自我反思,例如每天晚上睡觉前,花 15 - 20 分钟回顾当天的行为和思想 。可以采用写日记的方式,将一天中经历的事情、自己的反应和处理方式记录下来,然后分析哪些行为符合 “不作垢业,不立芳名,元气浑然,圭角不露” 的原则,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 。比如,今天在与同事讨论工作时,是否因为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过于强势,没有充分考虑他人的意见?通过这样的反思,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,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,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态 。此外,冥想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反思方式 。每天早上起床后,或者在工作间隙,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,闭上眼睛,专注于自己的呼吸,排除杂念,让内心平静下来 。在冥想的过程中,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,思考自己的价值观、目标和人生方向,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,提升自我意识 。
(二)学习与实践
学习古人的智慧是提升修养的重要途径。我们可以阅读《资治通鉴》《论语》《道德经》等经典书籍,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。在阅读《资治通鉴》时,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人物的兴衰成败,学习他们的处世之道和智慧谋略 。比如,从蔺相如的故事中,我们可以学到如何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,保持冷静和智慧,以柔克刚,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。同时,我们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,不断实践和锻炼自己 。在与朋友相处时,要做到真诚待人,不斤斤计较,不贪图小便宜,践行 “不作垢业” 的原则 ;在面对荣誉和赞扬时,要保持谦虚低调,不骄傲自满,牢记 “不立芳名” 的教诲 ;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问题时,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,保持平和的心态,展现出 “元气浑然,圭角不露” 的智慧 。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,我们能够逐渐提升自己的修养,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 。
“不作垢业,不立芳名,元气浑然,圭角不露”,教会我们在追求成功与幸福的道路上,坚守道德底线,不为名利所累,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平和,以低调谦逊的姿态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 。当我们将这些智慧融入日常生活,学会自我反思,不断学习与实践,我们便能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 “安乐窝” 。愿我们都能成为生活的智者,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,收获自在与从容的人生 。
#深度好文奖励计划#